科技+社會創新:用戶、企業與社會的價值共生
本文刊登於Innovators Magazine 2025年3月27日編輯精選欄目。
文 | 陳菊紅,騰訊公司副總裁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負責人
距離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僅剩五年,各行各業必須加速行動,共同應對錯綜複雜的社會挑戰,才有望實現這一通向更美好未來的路線圖。
在這一進程中,企業肩負着新的期望:商業目標固然重要,但一家真正具有韌性和生命力的公司必須將社會創新融入核心戰略,才能夠成為與社會共同成長的向善力量。
善用科技的力量,推動人與地球協同發展
騰訊一直以此為己任。2018年,我們確立「科技向善」為使命願景,因為我們認識到消費互聯網與企業服務領域累積的創新經驗也可以應用到推動社會進步的領域中。2021年成立的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正是實踐這戰略的發動機——通過將社會價值融入產品、服務與企業文化,我們持續探索用科技與商業能力彌合鴻溝、消除壁壘,提升人類福祉並守護地球生態。
對於企業而言,如何讓這理念得到具體落實?以下實踐案例或許能提供一些參考。
1. 小行動,大影響
在社會創新實踐中,看似微小的舉措往往能夠有效破除障礙,建立信任。
覆蓋逾十億用戶的微信及其國際服務WeChat讓交流、分享和支付更便捷、安全、有趣,同時也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公益的重要平台。
我們知道許多用戶有捐贈的意願,也認識到傳統公益模式發展存在的各種不足。為此,我們基於微信平台開發出創新捐贈工具——哪怕用戶只是捐很小的金額,也能追蹤善款去向。通過確保善款合理使用,並提供快速透明的反饋,我們建立起用戶信任。
一位微信用戶曾嘗試向環境衛生人員愛心餐項目捐贈了一分錢。三天後,他收到一條系統通知,得知他的善款與其他愛心人士的捐贈讓本市的一位環衛人員享用到了一頓熱騰騰的午餐。具象化的反饋令他深受觸動,隨後進行了更大額的捐贈。
十年間,這樣的點滴善意匯聚成超過300億元人民幣的公益資金,支持了數以萬計的醫療救助、兒童保護、教育普惠等慈善項目。與之呼應的是,中國民眾參與捐贈的比例在過去十年間增長近四倍。見證這場全民向善的浪潮,我們深感榮幸。
2. 科技造就生命救援網
推動變革的核心路徑,在於通過戰略協作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放大社會價值。
微信的強連接屬性與即時通訊能力,在心臟驟停等突發健康事件中展現出獨特價值——在這些分秒必爭的急救場景中,及時協調與專業指導關乎生死。那麼,能否找到系統性的解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潛力?
於是,我們聯合多地內地醫院、120急救中心等共建應急響應網絡,打造分鐘級生命救援體系:當緊急呼叫接入120調度台,系統同步啓動多線程響應——實時協調周邊急救資源、定位最近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甚至指導現場人員採取急救措施。
在東莞的一家企業,一名員工突發心臟驟停,而最近的救護車需16分鐘才能抵達現場。他的同事撥打120後,立刻收到調度員發送的帶有微信視像通話鏈接的短信,急救醫生通過視像連線指導現場人員實施心肺復蘇,最終在救護車到達前恢復了患者的心跳和呼吸。
在試點城市,這一數碼化應急網絡已挽救數百人的生命,將求助患者的生存率由2%提升至17%。
3. 構建跨界創新生態
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需構建開放協作的生態系統——匯聚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資源與願景,方能推動系統性變革。
在技術能力之外,企業還可以運用商業洞察、跨界資源網絡以及已驗證的市場經驗,支持致力於解決全球挑戰的創新者,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以氣候變化為例:我們與多個領域合作夥伴發起「碳尋計劃」(CarbonX Program),旨在支持低碳科技創新者,推動前沿低碳科技走向規模化應用,助力實現全球2050年淨零目標。入選團隊不僅能獲得催化資金支持,還可以得到學術指導、實地試點機會,以及由投資者及行業領袖反饋的關鍵市場洞察。目前該計劃已進入第二階段,邀請全球創新者在實驗室外的具體示範場景中驗證技術方案。
通過連接企業、投資者、學術機構、初創公司等多元主體,我們正逐步打破跨領域協作壁壘。當多方力量形成協同效應,那些有潛力推動社會進步的創新方案將更快實現規模化。
共行致遠
科技提供了強大工具,但唯有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同心共行,才能釋放我們的最大潛能。
為確保善意的投入切實有效,我們內部探索建立了SQI評估體系,從規模(Scale)、質量(Quality)和影響(Impact)三個維度去衡量項目的效果。在試點階段,我們優先關注質量,特別是受眾改善的效果和提高解題效率。方案更加成熟後,我們則注重保證新解法在規模化時依然有效。
推動進步更離不開協作的力量。在2024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大會、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我們見證了集體行動的倍增效應。以施瓦布基金會(Schwab Foundation)為例,其串聯的全球近500名社會企業家與創新者網絡,已累計改善9.31億人的生活。
道阻且長,所幸同行者眾。我們將持續以科技與商業能力賦能個人、社區及機構,讓善意生長更多可能;而通力合作之下,這些可能終將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