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碳捕手」尋找基於海洋生態的解决方案抵消碳排放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約佔全球總水量的97%。它們擁有不可思議的生態系統,能對氣候模式產生顯著影響。
海洋也是強大的天然碳庫,能夠吸收和固定大量二氧化碳,有望提供獨特的創新解決方案,從而緩減日益緊迫的氣候變化。
為了探索海洋的碳匯能力,騰訊碳中和實驗室與廈門大學合作開展海洋碳匯技術開發(BLUE-CARE)項目,項目組成員被親切地稱為「藍碳捕手」。
海南陵水黎安鎮東南的海域是藍碳捕手的研究場所之一。
藍碳捕手踏上征程
沿海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那裏的植物生長非常快。 藍碳捕手們試圖更好地了解它們作為碳匯、環境修復和構建海草床評估方法的潛力。為了解這一過程,我們跟隨記錄了他們的一次海上野外研究工作。
博士後顧肖璇與團隊進行水上光量子監測。
這天清晨,天還沒亮,幾組來自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就乘船前往瀉湖中的標記位置,收集周圍海草床的樣本和數據。遙感組負責觀測大尺度衛星資料,水化學組負責進行水體採樣分析,水氣組負責研究海洋和大氣的氣體交換情況,浮游組負責監測水體中的浮游動植物。他們希望通過這些研究,量化海草床目標生態系統的固碳和恢復能力。
沈淵副教授和學生正在進行採樣分析以追蹤典型海草床生態系統碳足跡。
與此同時,另一組成員趁潮退徒步涉水走到採樣地,調查裸露海床上底棲動物的多樣性和密度。負責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同學要進行海草植物群落調查,記錄樣方中植物的株高、基徑、葉片數等相關資料,同時收集地上生物量,以便研究海草床區域海草植物群落結構。
研究人員調查了海菖蒲區域的底棲動物多樣性以及海草植物群落。
數據採集工作有時要在濕熱的艱苦環境中持續72小時,但這項工作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科研人員了解海洋的碳捕集和封存潛力以及這種解決方案的潛在不足。
從野外工作到實驗室分析
海上室外工作完成後,項目組攜帶樣本返回岸上的臨時實驗室進行初步處理。實驗室就設在租用民宿的大堂中。然後,這些包含有機碳、無機碳和營養鹽重要資料的樣本被送到廈門大學做進一步分析。
在讀博士王宏偉進行葉綠素a樣本處理與收集。
研究樣本可能既費時又費力。例如,葉綠素a的五分鐘野外採樣需要五小時的處理才能確定表層海水的葉綠素a含量,這有助於衡量水的健康狀況。
藍碳項目:建立海洋固碳評估模型
鑒於海洋碳匯的複雜性,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碳中和實驗室與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開展BLUE-CARE項目。該項目由戴民漢教授領銜、陳鷺真教授負責,致力於檢驗及量化海洋生態系統的碳捕獲和封存能力,助力加速實現淨零排放。
研究人員終於採集到足量樣本,結束一天的工作。
構建完備的海洋碳匯評估方法是量化海洋固碳、封存能力並為環境政策和碳交易系統提供必要數據的關鍵一步。準確的評估還能為有針對性的海洋修復和生態治理策略提供指引,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全球海洋的碳捕獲潛力。
藍碳項目組的工作不僅有望助推中國的碳中和進程,還可以為全球首個海草床和鹽沼碳匯交易項目奠定基礎,探索出一條基於自然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