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必争:挽救生命的视频救护车
一名男子在工作中突发心脏骤停并昏倒。他的同事急忙叫了救护车,但即使是最近的救护车,也需要16分钟才能到达。现场没人学过急救,每个人都束手无策。
在这紧要关头,120指挥中心透过企鹅急救提供远程支援。确认救护车已经上路后,调度员向呼叫者发送了一条短信,其中包含与医生进行实时视频通话的链接。
在救援到达前抢回生机
在视频通话中,医生指导该男子的同事应对现场情况。他可以看到工作环境,并注意到男子头部周围有可能阻碍呼吸的物品,于是要求同事将该物品移开。接着,她演示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CPR),试图让该男子恢复意识。
尽管周围没有医护人员,但由于院前处置迅速得当,在急救人员到达前,该男子仍有心跳和呼吸,送回医院治疗后,最终完全康复。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中国东莞的真实案例,而这种紧急情况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在专业救援到达前,每分每秒都可能生死攸关。每一个急救现场的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微信的定位加视频救援模式发挥关键作用,改变最终结果。
时间就是生命
在紧急情况下,每一秒对于救命以及健康痊愈都至关重要。据国际红十字会统计,70%的人发生心脏骤停时有其他人在场,但只有不到20%的人会实施急救。如果提高这一比例,可能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在急救服务到达之前,每过一分钟,生存几率就会降低10%。除非有人及时施以援手。
在其他急救场景中,时间同样重要。例如,严重出血可能在五分钟内致人死亡,但如果有视频指导,或许其他在场人员就可以帮忙按住伤口或制作有效止血带。另一个致命杀手是窒息,不到六分钟就可能导致脑损伤或死亡。如果在视频指导下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有望挽救生命。
迅速采取行动还可以减少并发症,这再次凸显了立即实施干预的重要性。如果现场其他人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每年可以挽救数十万人的生命。
腾讯与东莞合作打造的系统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在急救小组到达之前这段关键时期内,为没受过专业医学训练的普通人提供抢救生命的可能。
在场人员可使用企鹅急救助手小程序和医生进行视频通话。
视频救护车如何施救
东莞打造的“4分钟救援圈”利用企鹅急救助手小程序,将急救现场人员、救护车、医院、医生和急救志愿者串联起抢救生命的网络。
1. 拨打120:调度员评估情况并向呼叫者发送一条短信。
2. 发起视频通话:点击短信內链接,就可以和应急网络中的医生视频通话。
3. 获取实时指导:医生提供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导,例如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止血或清除堵塞物。
企鹅急救助手协助救援圈各方之间实时沟通,通过集成短信、定位和视频等功能,让救护车、医院和志愿者能够协同工作,实现最有效的响应。
医生在救护车上提供远程支援。
全球范围内的急救探索
在城市地区,游客在当地市场昏倒可能会让目击者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施救。此时,一个视频链接或许能将无助转化为有效的急救。
在农村地区,救护车行驶距离可能更远,到达时间更长,如果推广这类实践,或可指导家属稳定患者病情。
全球范围内,不少地区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借助技术发展促进社会福祉。例如,瑞典使用无人机向心脏骤停患者递送除颤器。东莞的新尝试增加了实时医疗指导,能够更好地辅助上述急救措施。
目前视频指导已超九万例
该项目于2024年5月启动,八个月间,东莞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已成功接通了一万多例视频响应急救事件。随着全国更多地区采纳这种模式,目前已接听110多万次紧急电话,并实施九万例视频指导。
这种急救模式适应性强,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改善院前急救护理的一种可扩展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医疗保健和应急响应系统受限的低收入地区。
东莞打造的视频救护车展示了技术如何弥补关键差距——智能手机也可摇身一变成为救生工具。紧急情况时有发生。一个电话、一个视频链接,在创新技术的加持下,为我们抢回生机。